中國新聞網江蘇正文
新聞熱線:18013384110 電子郵箱:jsxww110@126.com

“丹心筑夢”社會實踐團隊紅色行走進新四軍紀念館

2024-06-27 08:59:50
來源:鹽阜大眾報

  傳承紅色文化 踐行初心使命

  “丹心筑夢”社會實踐團隊紅色行走進新四軍紀念館

  賡續(xù)紅色基因,奮進時代征程。6月25日,“丹心筑夢”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新四軍紀念館開展紅色行活動。展廳里,一份份紅色史料、一件件歷史文物、一面面光輝旗幟……生動展現(xiàn)了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浴火重生、浴血奮戰(zhàn)的光輝歷史。

參觀活動現(xiàn)場 龔駿 黃一琪 攝
參觀活動現(xiàn)場 龔駿 黃一琪 攝

  “橫槍躍馬鑄鹽城,四十五年影未沉;雨雪依稀盈箬笠,風雨磅礴凍韁繩!睔v史的塵埃掩蓋不住時代的風雨。鹽城是一片紅色的熱土、一座英雄的城市。坐落在此的新四軍紀念館,向世人講述著那段艱苦卓絕而又光輝燦爛的革命故事。作為全國唯一全面、系統(tǒng)反映新四軍抗戰(zhàn)征程的綜合性紀念館,該館于1986年建成開放,館藏紅色文物史料18000余件。

  天地英雄氣,千秋尚凜然。隊員們首先來到五星紅旗飄揚的廣場,一座器宇軒昂、鼓腮吹號的“東進”主題戰(zhàn)士塑像映入眼簾。走過滿載紅色文化浮雕藝術的“鐵軍橋”,迎面而來的是雄偉的紀念碑,蒼穹有力的題字和碑文鐫刻著對烈士的懷念,彰顯著英雄們在抗戰(zhàn)硝煙中浴血奮戰(zhàn)的壯舉。面對莊嚴的紀念碑,隊員們佇立原地,追思烈士們的英勇悲壯之舉,表達對先烈們的誠摯敬意。在陽光照耀下,鑲嵌在主展館正門上方的“N4A”臂章圖案熠熠生輝。

參觀活動現(xiàn)場 龔駿 黃一琪 攝
參觀活動現(xiàn)場 龔駿 黃一琪 攝

  懷著崇敬的心情,隊員們步入序廳,歷史烽煙撲面而來!惰F軍忠魂》的主題雕塑以多名新四軍指戰(zhàn)員形象為造型,寓意南方8省紅軍游擊健兒匯成抗日鐵流,挺進大江南北。主館區(qū)內收藏的大批文物史料及實物,再現(xiàn)了新四軍戰(zhàn)士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際,浴血奮斗不怕犧牲的壯烈場面,讓人無不為之動容。通過解說員講述的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,大家了解到從1937年12月新四軍成立到1941年1月皖南事變的歷史,以及皖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重建新四軍的經過,回顧了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,先烈們用生命和無畏捍衛(wèi)民族尊嚴的偉大犧牲精神,大家駐足細看,心靈受到強烈震撼,思想得到深刻洗禮。

  現(xiàn)場目睹紅色文物、聆聽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,結合講解員生動形象的講述,新四軍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躍然于眼前,大家仿佛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,展館內每個展廳都以不同的主題展示著新四軍的光輝歷史。大家認真聽取講解介紹,不時駐足凝視,被新四軍將士的初心與使命充分感染。通過實地參觀學習,大家能夠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雄壯舉和艱難的戰(zhàn)斗歲月,領悟他們的崇高境界,感受紅色精神的偉大和永恒。

  在一件旗袍的展廳內,講解員向大家精彩講述了一段動人故事:1941年7月,在鹽城建湖,反“掃蕩”中轉移的魯藝華中分院師生遭到侵華日軍包圍。年輕的新四軍文藝戰(zhàn)士王海紋等魯藝師生寧死不屈,投河殉國。1986年,她的姐姐將烈士穿過的這件旗袍捐贈給新四軍紀念館……步入紀念館傳承廳,隊員們在128處紅色烈士鎮(zhèn)村圖前停下腳步仔細閱讀。鹽城全市有128處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鎮(zhèn)村,248處革命遺址,1.8萬余名革命烈士長眠在這片大地。“一次會師、一場戰(zhàn)斗、一件旗袍、一塊石碑、一種精神”將成為鹽城講好紅色故事、傳承紅色基因、賡續(xù)紅色血脈的重要載體。如今,鹽城不斷探索紅色文化現(xiàn)代表達的藝術路徑,以王海紋等先烈的真人真事為原型,先后創(chuàng)作了一批重點紅色文藝作品,并將創(chuàng)作打磨更多有深度有溫度的紅色文藝作品。

  “紅色文化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,只有講好紅色故事,才能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滋養(yǎng),增強前行的信心與力量!薄拔覀円I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,勇于承擔保護好、管理好、運用好紅色資源的歷史責任!薄案锩沂壳案昂罄^浴血奮戰(zhàn),實現(xiàn)了彎道超車,如今接過了接力棒的青年一代也要挺膺擔當、接續(xù)奮斗,譜寫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新實踐的時代華章……”通過此次參觀學習,大家在緬懷革命先烈的同時,對紅色歷史、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有了進一步深刻的理解。

  英雄從未遠去,精神永勵后人。隊員們表示,作為新時代青年要在回顧歷史中堅持“知行合一”,堅定信仰信念;在遠眺前行途中積極擔當作為,點亮紅色初心,汲取奮進力量;爭做紅色傳承先行軍、紅色黨史講解員、紅色文化傳播人、紅色精神踐行者,奮發(fā)有為走好屬于新時代青年的紅色之路。(姜沐含)

編輯:顧名篩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